您的位置 首页 蜂蜜治病

【散文】延安的纪念|山栀子

延安的纪念
■山栀子
远游,我向来是热衷的。今年暑假,照例会安排远游。而这一次,在矛盾中出发,本没有什么好心绪。但当我于疲惫中踏上这片土地时,我的心境豁然开朗。
顶礼膜拜,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朝圣之心踏上了延安的土地。几十年来,这块土地吸引着多少国人虔诚的目光,点燃了多少青年奋斗的激情啊。
全程高速,汽车不知疲倦地前行,在穿越一个紧接一个的隧道后,黄土高原就一览无余。眼前,高原并不高,黄土不见黄。透过车窗,一片翠绿流进了自己的眼睛。虽不见高大挺秀郁郁葱葱的丛林,但也给人一种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的感觉。
车过富县,一片光亮闪烁在一片翠绿中。看那不知名的树林,一个个或白或黄的小灯笼在绿色的掩映中格外耀眼。我们几个年轻人在打着赌似的争论着是甜枣还是苹果。谁能想到,昔日这片赤裸着黄色肌肤的荒原,竟也能孕育这生命的绿色和散发生活的甜蜜。
近了,近了,圣地延安。只见它东西走向,依山傍水,窄而长。两山环抱之中,街市是那样的清晰可见,车来车往,游人如织。山色苍茫,黄土浑厚,河水轻淌。静静的延河、延川河穿城而过,蜿蜒曲折的河道似一条轻飘漫舞的彩带。群楼并起,鳞次栉比,既有江南小镇的钟灵毓秀,又不失北方城市的大气粗旷……啊,宝塔山领航,延河水哺育,让这片黄土闪烁着红色的光芒,分外耀眼。
走进王家坪,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它。我没有去聆听导游的讲解,心早已安静地穿越历史,却追寻那段并不遥远的记忆。十三年的岁月,十三年的抗争,十三年的屈辱与荣光,延安的历史因为这十三年而变得更加的厚重和深刻。这里的每一寸黄土都闪耀着光荣的碎片,这里的每一片树叶都见证着历史的奇迹。看吧,王家坪、枣园,绿树掩映中的七大会址、伟人故居和一幅幅珍贵照片,气势磅礴的延安革命纪念馆……
当我走近毛泽东主席的故居,伸手抚摸床头那已泛黄的书籍,岁月的印痕,光耀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。正是他们,在这里运筹帷幄十三载、决胜千里之外。正是他,在这低矮狭小的窑洞里,呕心沥血,激扬文字,挥斥方遒,指点江山,竞显风流。半个世纪过去了,毛泽东随着历史之河渐行渐远,但他的思想和他播下的延安精神却离我们越来越近。
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驻足停留,不忍离去。每一张照片,每一幅手稿,每一件遗物,我都仔细地端详着,回忆着,品味着,我被一种伟大的精神感召着。大浪淘沙,精神永存。在同行者电话的催促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纪念馆,迎面而来是毛泽东雕像高大伟岸的背影。我的耳际,历史的声音铿锵有力:今天我们撤出延安,是为了赢得一个新中国。
历史证明,延安,你用一方黄土换来了一个红色的中国。正是如此,你让人铭心刻骨,令人高山仰止。
在延安,有幸得见安塞腰鼓。在王安坪旧址,几个身着白褂裹着头巾挎着红色腰鼓的陕北汉子闯进了我们的视野。一听是“安塞腰鼓”,我的精神就为之一振。刘成章和他的《安塞腰鼓》就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:一群茂腾腾的后生;一片红彤彤的高粱地;一阵震天撼地的捶鼓声。似骤雨般急促的鼓点;似旋风般飞扬的流苏;似乱蛙般蹦跳的脚步;似火花般闪射的瞳仁;似猛虎般强健的风姿。——好一个安塞腰鼓!今天,当我一睹他的雄姿的时候,我震撼了!耳际萦绕的是豪迈粗犷的音响,眼前跃动的是刚劲奔放的舞姿。面对这几个憨厚、朴实、悍勇的陕北汉子,你没有理由不掏出一叠零币以慰藉他们洒下的汗水。
车过延安大学时,我的心忽地透出一丝悲凉。只为一个人。我知道,就在延安大学的后山上,葬着我的偶像,著名作家路遥的魂灵。
十五年前读师范,为了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一套三卷,我的一日三餐变成两餐,捧着它入睡,读着它成长。孙少平、田晓霞的名字依然清晰,一群普通人,劳动与爱情,挫折与追求,痛苦与欢乐,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。路遥说“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”,而那时的我,不知为他的文字流过多少的眼泪,而他,也一次次鼓励我走出人生沼泽:我们可以平凡,但不要平庸;我们可以窘迫,但不能没有尊严;我们可以不富裕,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崇高。
还有他震荡心灵的“早晨的太阳从中午升起”。1988年的陕北,他写完《平凡的世界》最后一页,如释重负般把那支用了几年的圆珠笔扔出了窗外。历时6年,其间下煤矿,走乡村,殚精竭虑,呕心沥血,悄然不觉中,病魔趁虚而入,死神步步逼近。1992年雪漫高原的时节,路遥怀着一颗眷恋的心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平凡的世界,时年42岁。
汽车匆匆驶过,来不及瞻仰眼前这静默无言的杨家岭。它以缄默的姿势告诉我一个寂静的路遥。未能祭拜路遥,成为延安之行的最大遗憾。
延安,这片黄里透红,温润而热烈,伟大而圣洁的土地啊,今天有幸走近你,带给我的,不只有红色的记忆。——原作于2011年7月12日。
(作者单位:松滋市教育局)
推荐阅读:
1.【时评】“失当”的岂止是“言语”|山栀子2.【散文】问顶神农架|山栀子
3.【散文】厦门印象| 山栀子
4.【散文】亲历汶川|山栀子
5.【散文】香溪源看水|山栀子